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
如今,在全球范围内,节能减排已是大势所趋,而国内《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(2014—2020年)》《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》等政策的陆续出台使新能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。在政策的鼓励下,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,市场规模在几年间翻了几番。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高,社会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1月份至9月份,新能源汽车总销售达72.15万辆,同比增长81.05%。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今年2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曾强调,到2020年,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要达到200万辆的目标。可以说,拥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已成为各汽车制造公司的必争之地,纷纷加大投资研发新能源车型。10月19日,上海大众投资170亿元设立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正式开工建设,预计年产能将实现30万辆。
随着各厂商生产能力、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消费者对优质、高端车型需求的增加,分析人士认为,从长期来看,在政策激励和消费偏好的驱动下,新能源的高端化趋势持续凸显,有望带动产业链各环节中高端产品需求的提升。基于此,作为产融结合的平台,汽车金融公司需把握市场发展方向,以灵活的金融服务为市场注入新动力。
风控仍是汽车金融重中之重
全面的风险治理需要关注传统风险、战略流动性和资本,风险管控、经营效率、业绩提升是企业发展定位的三大核心动力,这三个方面是互相促进并彼此制约的。针对不同的业务模式,风控管理的手段应有所差异。领动启恒数据专家李贺认为,物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能够降低运营成本,实现资金流、信息流、实体流的“三流合一”,从而变革金融信用体系,控制金融风险。在汽车库存金融领域,借助物联网,通过海量、客观、全面的数据建立相对客观的信用体系,提升风控可靠性和效率。而在二手车金融领域,主要管控的是欺诈风险。另外,二手车汽车残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,因而残值评估对二手车金融的风险控制也有较大的影响。
汽车产业链金融需求旺盛
体量巨大的汽车产业无疑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加入,不过,根据壹零租赁智库的统计,目前汽车金融市场仍以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为主导,其市场份额分别占到了52%和34%。与此同时,互联网汽车金融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,在挖掘客户金融需求、降低融资成本、便利业务流程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,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,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令业务获取更加便利,行业门槛降低,根据不同的客户画像平台可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汽车金融产品,让汽车金融产品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,还催生了市场中更加多样化、智能化的汽车金融产品。
在市场规模扩张后,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,相较前几年商业银行、汽车金融公司、融资租赁公司“三足鼎立”的格局,自2017年开始,汽车金融市场开始呈现出竞争之势。如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?从实践来看,结合自身优势,谋求差异化、专业化经营发展是众多机构、平台思考并选择的道路,这也是业内针对同质化竞争普遍的观点。
未来汽车金融机构需要在把握产业发展新政策、新趋势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,找准市场定位,与其他平台展开差异化竞争。